首頁
認識容海恩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葉劉淑儀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文章
村代表選舉結果  
  文章     2023 年 1 月 9 日
2023年鄉郊代表選舉投票已於1月8日舉行,新民黨前青年委員會副主席廖子聰參選競逐沙田區「烏溪沙及長徑」原居民代表,並成功當選。 廖子聰於2015年加入新民黨,曾代表新民黨參與區議會選舉,並擔任第三及第四屆新民黨青年委員會副主席,積極推動青年發展及參與社區工作。 本人於投票日當天亦到烏溪沙為廖子聰打氣,見到子聰與居民打成一片,深受愛戴。在此祝賀廖子聰當選原居民代表,期望子聰發揮其專長及經驗,為居民服務、為居民發聲! 而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陳家正亦參選屯門區掃管笏居民代表選舉,最終只以30多票之微惜敗,可說雖敗猶榮。 陳家正2019年加入新民黨,亦代表新民黨參與區議會選舉,至今仍致力於地區工作,為市民服務。 雖然結果不盡相同,本人仍十分高興黨內年輕人決心為社區貢獻自己力量,利用自己時間服務居民,希望各位年輕人把握機遇,發展所長。
新民黨成員獲民政事務局頒發嘉許狀  
  文章     2022 年 6 月 2 日
今天是值得新民黨高興的日子,合共有九位成員獲得政府嘉許,並於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手上接過嘉許狀。 他們分別是服務大埔及北區的盧騰光 (新民黨中央委員) 、. 服務沙田的夏劍琨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及張柏源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服務北區的孔永業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 、服務將軍澳的陳健浚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 及 譚竹君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服務海怡半島多年的義工黎曾瑞貞 (黎太) 、崔添偉 (新民黨青委會執行副主席)及新民黨總部職員楊家浚。 他們均是新民黨在地區服務的社區幹事、義工及總部職員,多年來辛勤地為街坊服務,特別在這兩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間,他們總是不辭勞苦地運送物資,處理街坊的求助,永遠站在前線服務有需要的市民。 再次非常感謝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向他們頒發嘉許狀,我知道每一位獲得嘉許的黨員、義工及朋友均感興奮,在此再次祝賀他們,並感謝民政事務局對新民黨仝人工作的認同 。
新民黨會見財政司 促適切支援受疫情影響行業  
  文章     2022 年 1 月 26 日
政府將於下月23日公布《2022-2023年度財政預算案》,目前正諮詢社會各界,包括筆者在內的5名新民黨立法會議員日前約見財政司司長,並就此提出多項建議。筆者認為政府當前有兩大目標,一是因應近日第五波疫情爆發情況,支援各受影響行業;二是穩健政府的財政狀況,開源節流,確保香港能夠擁有足夠財政儲備,應付各項日常開支和長遠發展。 疫情方面,近日傳染力極強的Omicron病毒傳入社區引起爆發,亦出現了源頭不明的Delta病毒,政府雖已隨即透過「防疫抗疫基金」推出第五輪紓困措施,但新民黨和筆者均認為有所不足,需要在《財政預算案》中作進一步支援。首當其衝當然是嚴重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如旅遊業、運輸業、賓館業等,目前第五輪紓困措施雖然有所支援,但杯水車薪。故此新民黨和筆者建議政府增撥3億元協助因公海遊暫停而受影響的郵輪公司,以及撥出2.5億元緊急資助支援持牌旅行社,進一步救助相關行業。 至於賓館業和跨境巴士司機,皆因他們同樣飽受疫情摧殘,新民黨和筆者建議政府為他們提供現金津貼。同時政府應針對中小企作出適切支援,因現時年近歲晚,不少中小企的周轉壓力較大,如若政府能應新民黨和筆者要求,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及「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安排至2022年底,相信能大大減輕他們的壓力,協助他們維持運作,以及維持相關業界的生態。 此外,第五輪紓困措施中雖照顧到部份自由工作者,但並沒有涵蓋所有範疇,導致部份自僱人士或散工等未能受惠,如音樂表演者、保安、清潔、餐廳散工等,特別是沒有強積金紀錄的自僱人士,他們不但未能受惠於「保就業」計劃,亦未能被其他紓困措施照顧。筆者期望政府能夠以申報制度為基礎處理相關津貼事宜,讓這些人士能夠得到至少7500元的津貼。 總括而言,政府目前動用了35.7億元作為第五輪紓困措施,數目雖然不少,但筆者認為仍有所不足,例如餐飲業失去了團年飯的黃金檔期,禁止晚市堂食的措施亦不知何時可了,但食肆津貼最多只有25萬元,數目遠遠追不上其損失,政府必須密切監察疫情發展,適時再為各行各業作出支援。 而鑑於抗疫開支甚大,新民黨和筆者亦非常關心政府的財政狀況。過去兩年因疫情反覆,政府已先後推出四輪紓困措施,亦透過「防疫抗疫基金」支援各行各業,累積開支約2,230億元;加上目前政府經常性開支不斷增加,已達每年約4,700億元。結果政府在2019-2020年度、2020-2021年度連續兩年出現赤字,其中2020-2021年度赤字更高達2,500多億元,導致財政儲備大減。筆者認為政府必須開源節流,透過提升效率及改善資源調配,目標在下一個財政年度將其經營開支壓縮1%。 此外,單靠節省開支並不足以解決問題,相反,政府必須設法增加收入。新民黨和筆者向政府建議提高博彩稅,如足球博彩稅率由現時的50%上調至80%;賽馬博彩稅率則由現時72.5%至75%,上調至75%至80%,因為香港賽馬會的博彩及獎券收入在疫情下仍能屢創新高,光是2021年的純利及佣金已達144.3億元,加上其運作成本不高,因此透過提升相關稅收來增加庫房收入,是影響較少、收益較大的可行方案。 最後,基於疫情嚴峻,香港經濟、民生均面臨史無前例的重大考驗,筆者認為此時政府更應高瞻遠矚,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一方面設法保證政府財務狀況健康,另一方面則須因應疫情發展而向各界提供適切支援。筆者期望政府能夠接納新民黨的建議,與市民一起共渡難關,盡早走出疫境。
完善「安心出行」加強追蹤 切斷社區傳播鏈  
  文章     2022 年 1 月 17 日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兩年,早前香港曾持續零確診一段時間,奈何近日一名染疫機組人員將病毒帶入社區,造成第五波疫情爆發。政府雖已隨即收緊防疫措施,惟事件反映政府在跟蹤確診者、密切接觸者時有所不足,如未能迅速尋回部份曾到訪高風險地區的市民,甚至未能掌握確實到訪人數。故此,筆者與另外14名立法會議員日前已聯署去信行政長官,促請政府完善「安心出行」,加強追蹤,同時促請政府堵塞防疫政策上的漏洞,以全面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現時並非進出所有場所均需掃瞄「安心出行」,故此很多市民的行蹤紀錄並不齊全,造成追蹤上的困難,如商場人流較多,進出商場卻毋須強制掃瞄「安心出行」,結果一旦出現確診者亦無法追蹤所有同一時段到訪的市民,只能靠市民自律檢測或申報,形同守株待兔。而實際上,市民無法記得自己所有行蹤,即使有使用「安心出行」時亦會忘記「離開場所」,導致逗留時間不準確,降低了「安心出行」的追蹤效能。 惟抗疫關乎全港市民健康,政府必須解決「安心出行」當前的問題。筆者和另外14名議員建議「安心出行」採用實名制,同時與「智方便」、「香港健康碼」等數碼身份認證互通,同時加入定位功能,因目前「安心出行」需市民主動掃瞄,實際操作時難免會有所錯漏,若能加入定位,不但能自動紀錄,方便市民使用;亦能確保紀錄準確,提升政府的追蹤效率,以及能杜絕使用截圖、假冒程式等情況。 若要達至全面追蹤,政府需要設立完善的中央數據庫,讓「安心出行」實時上載行蹤紀錄,由中央數據庫統一追蹤確診者和密切接觸者,並參考「香港健康碼」的顏色系統,如市民獲「綠碼」可以如常出行;「黃碼」、「紅碼」則需要施以相應限制,如禁止出入某些特定場所等。此外,政府亦可以公佈「黃碼」、「紅碼」人士曾到訪的公眾場所和時間,一方面加強阻嚇作用,減低傳播風險;另一方面更有效追蹤未有按檢疫要求作出跟進的人士。 筆者理解上述做法或會引起社會大眾擔心私隱問題,因此亦有向政府提出一些釋除公眾疑慮的建議,包括中央數據庫必須加密,防止資料外洩,以及政府必須承諾數據只會保留最近30天,而且僅用於抗疫用途,數據會在疫情過後刪除。此外,安排由獨立第三方認證相關數據的處理方式,確保政府能達到公開的標準。相信種種做法結合將能平衡抗疫需要的和市民的顧慮。 至於社會上仍有不少長者、低收入人士沒有智能手機。對此,筆者和其他議員建議政府可以改為向這些市民派發二維碼,同時推出「安心出行企業版」,讓市民在到訪各場所時出示二維碼,讓餐廳、商場等派人代為掃瞄,便能紀錄有關市民的行蹤。 總合而言,目前「安心出行」的追蹤功能相當有限,實際上仍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筆者和其他議員均認為政府應當善用科技,擴大「安心出行」的功能,加強追蹤,藉以在出現社區傳播時盡早切斷傳播鏈。此外,政府亦應當檢視目前機組人員免檢疫制度,因第五波疫情乃部份機組人員不自律所致,政府必須加強監察,務求做到外防輸入、有效追蹤、全面抗疫。
支持《前海方案》 便利港澳人才 推動專業服務  
  文章     2021 年 9 月 13 日
全國人大會議今年3月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要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公布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橫琴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前海方案》)兩項大灣區新政策,其中《前海方案》與香港關係密切,透過推動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前海合作區),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 前海合作區始於10年前,至今已有多達11,500家港資企業於前海註冊,覆蓋金融、現代物流、專業服務、科技服務等行業。《前海方案》將前海合作區總面績由14.92平方公里擴大至120.56方平公里,並進一步提出更多便利港人措施,以及讓港人出任前海法定機構職務。不旦能讓更多企業進駐,職位選擇亦大幅增加,當中專業服務,特別是法律專業服務更能享有更多新的便利政策,為港澳律師提供在內地執業的渠道和平台。 整體而言,《前海方案》致力將前海合作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善用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研究制定前海合作區投資者保護條例,積極保護企業權益,同時大力推進便利港澳跨境政務服務,如研究加強在交通、信息、支付等領域與港澳標準和規則銜接,為港澳年輕人在前海合作區提供學習、工作、居留、生活、創業、就業等方面的便利。此外,《前海方案》讓支持港澳和國際高水平醫院在前海合作區設立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為有意在大灣區發展的年輕人提供全面支援。 至於專業服務方面,香港政府一直推動香港專業服務進入前海,而《前海方案》中便提出在CEPA框架內,支持前海合作區對港澳擴大服務領域,在服務業職業資格、服務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管理等領域與港澳的規則對接。例如金融業,前海合作區將提升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以及提升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功能,讓國家政策在前海合作區落地實施,務求在人民幣跨境使用、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外匯管理便利化等領域先行先試。 筆者身為大律師,樂見前海合作區將建設國際法律中心和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規則銜接,又研究前海合作區內適用香港法律、選用香港作仲裁地解決民商事案件的機制、前海合作區與港澳區際民商事司法協助和交流新機制。值得留意的是香港是中國少數奉行普通法的地區,有別於其他奉行大陸法的內地城市,若大灣區嘗試接洽不同的法律體系,香港法律專業服務將享有獨特而龐大的優勢。 此外,《前海方案》提出內地與港澳律師事務所合顆聯營機制改革,並鼓勵外國和港澳律師事務所在前海合作區設立代表機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今年7月已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讓有意在大灣區發展的港澳律師投考,同時簡化申請程序,以及推行讓港澳律師享有與內地律師相同調查權、閱卷權等,這些政策對港澳法律專業服務均帶來極大的吸引力。 過往的大灣區政策已經為港澳居民帶來了不少便利措施,而是次《前海方案》更是進一步把機會擴大。筆者認為香港產業結構單一、市場較細,發展空間較大灣區狹窄,港澳年輕人應把握「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機遇,選擇合適的平台發揮優勢、發揮所長。
設完整資料庫 跟進「隱形」貧窮人口 達至精準扶貧  
  文章     2021 年 9 月 3 日
貧富懸殊是香港長久以來的問題,根據特區政府於2020年12月23日公佈的《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香港在2019年仍有逾百萬貧窮人口,「劏房」住戶亦不斷增加,情況未見改善。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自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已逐步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已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帶出堅實步伐列入「十四五」規劃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筆者認為若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第一步需先協助低收入群組脫貧。 根據《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在政府的恆常現金政策如在職家庭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教育津貼、長者生活津貼、綜援等介入後,2019年香港有474,000戶、1,097,800人屬貧窮住戶及人口,較2018年升上0.9%,達15.8%;若撇除恆常現金政策,則推算香港有648,500戶、1,490,700人屬貧窮住戶及人口,即香港仍有近150萬人無法自力更生。 此外,「劏房」住戶亦有持續增加。根據運輸及房屋局「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2021年3月的報告,估算2020年香港共有100,943間「劏房」,較2016年估算的92,656間增加8.94%;而估算居住人數亦由2016年的209,740人增加至2020年的226,340人。 從上述資料所見,政府雖有支援政策,但成效顯然未如理想。筆者認為原因在於很多有需要的人士或家庭並未確實得到適切的支援,無法達至精準扶貧。 筆者曾接觸一些低收入人士或家庭,他們遇到的其中一個困難是不懂得如何申請津貼,以在職家庭津貼為例,申請者需要提供大量證明文件,包括工作證明,惟不少低收入人士沒有全職工作,長期依賴散工維生,難以提供齊全工作證明;而申請表格亦過於繁複,申請者大多不懂得填寫,結果需付費聘請他人幫忙填寫,變相減少了他們得到的支援。 另一個原因是無法找出社會上真正有需要的人士。這些人士大多來自新來港人士、單親家庭、退休長者、少數族裔等不同群組,他們很少接觸外界資訊,完全不知悉政府有何政策,亦不懂得求助,結果他們生活拮据多年,卻一直欠缺支援,猶如社會上的「隱形人」。政府目前的處理方式是讓非牟利機構(NGO)跟進,惟NGO資源有限,大多情況下只能支援一些過往曾協助的對象,沒有足夠資源找到新的「隱形人」,更遑論支援他們。 若要達到精準扶貧,必須找出真正有需要的人士或家庭對症下藥。筆者認為學校是最容易接觸這些群組的渠道,不少低收入家庭均有子女,其子女會申請學生津貼,換言之已建立了一定的網絡,政府可以透過學校社工,善用既有網絡聯絡有需要的學生,繼而協助申請其他津貼和提供相應援助,是較為有效的做法。 此外,政府可以聘請低收入人士出任宣傳大使,讓他們宣傳政府的政策,因為他們必定較熟悉自己的群組,成效自然更佳。以少數族裔為例,並非所有少數族裔人士均懂得中文,導致他們接觸的資訊有限,若由少數族裔人士擔當宣傳大使,不旦溝通上會更便利,亦能將政府的訊息傳得更快。 筆者認為目前政府扶貧政策的問題是欠缺總體方向,亦欠缺一個完整的資料庫,如每次人口普查所得的資料,或無法掌握一些「劏房」、天台屋、板間房等住戶的資料。而每年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均整理和統計了很多資料,但最終沒有部門跟進,政府必須正視有關後續工作問題,不能空有報告,但欠缺回應的政策。 最後,長遠而言,政府不能單靠提供援助的方法解決貧窮問題,政府必須致力消除社會之間的貧富差距,消除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並讓每一個人均有發展機會,如提高他們的教育水平,讓他們能夠向上流,才能讓低收入人士和家庭自力更生,最終達至脫貧,達至「十四五」規劃的目標。
律師會改選專業派壓倒勝出 大律師公會應借鏡整肅歪風 來論  
  文章     2021 年 8 月 28 日
香港律師會理事會早前改選,五個改選議席全數均由親建制的「專業派」勝出,大獲全勝,「開明派」候選人全軍覆沒,令「專業派」在律師會20人的理事會中,取得壓倒性14人的控制權。筆者認為,選舉結果反映業界與「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線,支持香港回歸專業、理性及愛國愛港的原則,大律師公會應借鏡是次選舉,加以警醒及覺悟,反對政治凌駕專業,阻斷公會成為「反中亂港」之平台,整肅多年歪風。 香港律師會於本月24日舉行周年會員大會,改選5名理事,「專業派」5名參選人均以高票當選,全取5席,陳國豪更以3405票成票王,傅嘉綿獲3385票、黃巧欣獲3373票、袁凱英獲3346票、岑君毅3302票,足證「專業派」當選是眾望所歸,為業界的主流聲音。 反觀「開明派」參選人,「開明派」若不計早前退選的羅彰南(Jonathan Ross),則有三名候選人包括白樂德(Denis Brock)獲1952票、韋恆理(Henry Wheare)獲1926票、馬秀雯(Selma Masood)獲1880票,相對上屆「開明派」候選人一般得約3000票大跌一千票,三人均全數落選敗北。 根據選舉結果,「專業派」5人各獲超過3000票,「開明派」參選人則只各得2000票左右,雙方差距逾千票,少近三分一;選舉結果最終令「開明派」在20人的律師會理事會內減至6席,「專業派」則佔了14席,取得壓倒性的控制權。筆者認為上述兩項數字,清楚說明業界堅決與「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線,並希望透過是次選舉,盡一切的力量踢走那些曾在黑暴事件中支持港獨的風氣及勢力,將業界回歸專業、理性及愛國愛港的原則,扭轉「政治凌駕專業」的歪風。 筆者從五名大勝的「專業派」律師候選人的主張中所見,他們均強調確保政治中立、爭取會員利益、推動融入大灣區發展等等,可見律師會內專業、理性的聲音屬於主流,亦因此「專業派」會在選舉中大獲全勝。 事實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是次選舉前明言,若律師會被政治凌駕法律專業,「特區政府亦同樣會考慮與其終止關係」,她更引用特區政府處理教協的手法做例子,說明若專業團體被政治「騎劫」的下場。 筆者非常認同行政長官的看法,因律師會現時為香港律師行業的自我監管機構,但卻具多項的法定職能,因此絕對不能以政治凌駕專業,否則有損公眾及利益。根據《法律執業者條例》,更訂明律師會具多項法定的職能,包括頒發律師執業證書、介入律師行業務等,同時多個法定機構、委員會均有律師會代表,其中負責委任及推薦法官的「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條例訂明9名委員會成員,須包括一名律師,特首委任律師成員前,須先諮詢律師會理事會。 由此可見,作為香港律師的自我監管組織及專業團體,律師會除要維持香港律師專業水平及操守,考慮所有涉及業界利益的問題外,亦要作為業界與政府之間的橋樑,故律師會應保持政治中立,時刻與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溝通,以專業法律角度回應不同議題,絕對不容政治化。 律師會改選塵埃落定,筆者猶記得於選舉前,香港大律師公會前主席、資深大律師譚允芝在一個法律界論壇提到,大律師公會自2018年經歷一場「政治化的選舉」後,與內地已沒有聯繫,形容十分可惜,指情況令大律師無奈下要「單打獨鬥」,希望律師會不會步此後塵。 筆者與社會各界一樣,很高興見到律師會立即引以為戒,最終撥亂反正;至於大律師公會,實應借鏡於律師會,以此作為榜樣,盡快整肅多年歪風,反對政治凌駕專業,阻斷公會成為「反中亂港」之平台。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本港法律專業在內地金融發展、資產管理、仲裁工作都有不少新機遇,特別在大灣區發展迅速下,香港作為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可在大灣區積極發揮「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而律政司已經與內地簽署多項協作安排。在中央全力支持下,香港法律業界只要秉持專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抓緊大灣區機遇,定必會有源源不絕的活力和千載難逢的機遇。
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訪港 充份體現中央對香港的大力支持  
  文章     2021 年 8 月 24 日
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本周來港一連三天向各界介紹「十四五」規劃綱要,意義重大,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首場宣講會上指,全球最大發展機遇在中國,香港發展最大機遇在內地,故一定要牢牢抓住,而「十四五」規劃已明確了香港發展新定位,但需要香港社會進一步行動起來,勸勉社會各界「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筆者認為作為立法會議員及大律師,定會透過自身專業,支持鞏固及發展香港「四大中心」地位,包括發展國際貿易中心及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並做好中央賦予香港「一個樞紐三個中心」的新定位,推動青年人一起行動起來,貢獻祖國。 宣講團的陣容鼎盛,成員來自國務院港澳辦、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以及國務院新聞辦港澳台新聞局,而宣講內容亦涵蓋多個重要範疇,充份體現中央對香港的大力支持與親切關顧。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會上提出了三點看法,一是「認清國家規劃要求,全面把握香港發展方向」;二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提升香港的競爭優勢」;三是「善用國家政策支持,努力開創香港發展新未來」。駱主任指,中央一直十分關注香港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十四五」規劃再次明確了香港發展新定位,並給予更多政策支持,現在需要香港社會進一步行動起來。他勸勉市場經濟,競爭激烈,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唯有做好今天,才能贏得明天。 筆者非常認同駱主任的看法,正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國家規劃內容一紙千金,「十四五」規劃將為香港帶來源源不絕的活力和千載難逢的機遇。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第61章《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第31章《深入實施區域重大策略》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部分,這兩部分的表述充分體現中央對香港特區的支持,對港人福祉的重視,因此香港發展必須與國家緊密相連,依託祖國。 事實上,「十四五」規劃中提到,除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提升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及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在內的四個「傳統中心」地位外,中央亦將大力支持香港四個新興領域發展,賦予香港「一個樞紐三個中心」的新定位,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及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香港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之一,具備法治和營商環境的優勢,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之下,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對國家及大灣區發展有著獨特的角色。截至二○二○年,大灣區的總人口已經超過8 600萬,地區生產總值(GDP)達16,688億美元,筆者認為在大灣區發展迅速下,香港作為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可在大灣區積極發揮「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而律政司已經與內地簽署多項協作安排,香港法律業界應把握融入大灣區發展機會。 此外,國家司法部更於七月主辦首次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筆者作為立法會議員及大律師,與律政司及業界攜手推動宣傳,最終約655人報名參加,業界反應熱烈,本人亦有幸參加了是次考試。相關考試是CEPA下的開放措施,通過考試取得執業證書者,可在大灣區內地九市辦理適用內地法律的部分民商事法律事務,受聘於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內地律師事務所或是港澳與內地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並可成為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內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足證中央積極為香港律師提供機會,讓業界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真正做到「協同效應創共贏」的效果。 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動盪不安,幸而中央為香港先後落實《港區國安法》與完善選舉制度,以及連串利港惠民政策,令香港由亂轉治,正如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所指,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香港安全;沒有愛國者治港原則的落實,就沒有香港長治久安的保障,現時香港良好局面來之不易,「蘇州過後無艇搭」,香港需要盡快形成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社會共識,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 筆者認為,中央已為香港搭起廣闊舞台,香港能否在由亂轉治的基礎上,致力於由治及興,就需匯聚各方攜手再出發。作為立法會議員,對推動香港及業界發展肩負重大責任,未來定會利用自身專業帶動教育和培訓青年工作,以親身經驗令青年人行動起來,鞏固來之不易的社會穩定大局,貢獻祖國,才不負中央多年來支持特區政府破解香港深層次問題的無私付出與期望。
香港應盡快就《反外國制裁法》展開本地立法  
  文章     2021 年 8 月 14 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6月10日通過《反外國制裁法》,並已獲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在公布之日即日起施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指出,特區政府支持將《反外國制裁法》以納入《基本法》附件三的方式在港實施,她已向中央提交意見,並支持以本地立法程序實施。筆者認為,《反外國制裁法》屬於全國性的法律,而且涉及外交事務,完全符合《基本法》第18條規定,因此透過納入《基本法》附件三的做法完全合憲合法。 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反外國制裁法》列明如果外國違反國際法等,以各種藉口對中國進行打壓,對中國公民組織採取歧視性限制措施,干涉中國內政,中國有權採取相應反制措施,包括不發簽證、不准入境,註銷簽證、驅逐出境,查封及凍結在中國境內的各類財產,禁止或限制中國境內組織、個人與他們進行交易、合作等。 筆者認為,目前國際形勢複雜,一些外國勢力透過制裁等手段企圖干涉中國內政,嚴重威脅國家安全,香港絕對有責任與國家一起,攜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這亦是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故特區政府應盡快就《反外國制裁法》展開本地立法的工作。 事實上,《反外國制裁法》屬全國性法律,屬於外交事務,而不屬於香港特區「自治範圍」之內。根據《基本法》第18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徵詢其所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可對列於本法附件三的法律作出增減,任何列入附件三的法律,限於有關國防、外交和其他按本法規定不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自治範圍的法律。」 因此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根據《基本法》第18條規定,透過納入《基本法》附件三,以本地立法的方式實施法例,有關做法不單合憲合法,而且在立法過程中,能夠全面及充實澄清有關法律的框架及程序,讓香港的金融機構、外資公司等,了解當中細節,並讓不同企業表達意見,阻斷外國勢力、外國政府或西方媒體藉機炒作,企圖弱化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對香港的信心,將不明朗因素及不確定性減至最少,對於企業以及市民來說都是好事。 筆者必須指出,一些國家的單邊強制措施具有政治目的,香港應盡早就《反外國制裁法》展開本地立法,反擊外國單邊強制措施,若香港能盡早實施相關法律,會令外國勢力不能輕舉妄動,因為相關制裁可能會造成骨牌效應,影響外國在港企業的利益。 正如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表示,對於各種制裁和干涉,中國政府和人民將堅決反制。他又認為,本法為反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提供法治支撐。要全面正確理解法律規定,適時運用法律開展强有力的反制裁鬥爭,加快推進涉外立法,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並且是中國重要的國際城市,既有責任並有獨特角色透過不同方法維護國家,筆者作為立法會議員,定會全力支持《反外國制裁法》的本地立法工作,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國安法一周年香港由亂轉治 盡快落實廿三條立法護國安  
  文章     2021 年 7 月 11 日
今天,是《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在中央全力支持下,香港終於由亂轉治。保安局資料顯示,在國安法實施前後六個月比較,本港縱火案及刑事毁壞案分別大跌80%及40%,整體罪案數目下跌4%,力證《國安法》彰顯正面效果,能做到「除惡力、護香江、保國安」之效。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未來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嚴肅落實《國安法》,半點不容惡力死灰復燃,另方面要繼續全方位鞏固有關國家安全的法律與制度,包括《基本法》二十三條本地立法,並做好全民國安教育工作,維護與鞏固《國安法》之權威,保護國家安全。 過去一年多,香港受到黑暴衝擊,隨之而來再受疫情侵襲,攬炒派與外國勢力勾結,大搞港獨、制裁,企圖要將香港推向萬劫不復的懸崖。 在香港面對危急關頭之際,中央始終如一,以最大的決心捍衛「一國兩制」,於去年6月30日及時落實《國安法》,之後再回應廣大市民期盼「完善選舉制度」。中央親力處理之兩大舉措,結合法律與制度的「組合拳」,終令香港由亂轉治,把香港從懸崖處拉回來,重回正軌,讓香港能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及「愛國者治港」。 事實上,筆者翻查統計資料,自《國安法》生效以來,警方共拘捕117人,當中64人及三間公司被檢控;根據司法機構資料,截至6月18日,各級法院共接獲約40宗與《國安法》相關的刑事案件,可見相關執法及司法機構,貫徹落實《國安法》。 在拘捕案件中,涉案人數最多為「35+初選」,一共拘捕55人,最終47人被起訴「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 另一宗重大案件是警方國安處在去年8月及今年6月先後兩次搜查《蘋果日報》大樓,兩次行動合共拘捕13人包括壹傳媒黎智英等多名高層,涉及「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及「欺詐」等嚴重罪行,黎智英以及《蘋果日報》3家公司亦分別被凍結5,000萬元及1,800萬元資產。 事實證明,國安處行動迅速及時,《國安法》震懾惡力,攬炒派樹倒猢猻散,自《國安法》實施後,香港整體安全得以回復,危害國家安全風險可控。根據保安局資料顯示,在《國安法》實施前後六個月比較,本港縱火案、刑毁案雙雙大跌80%及40%,整體罪案數目亦減少了4%。 若以前年同期比較,2019年黑暴及不法行動令本港罪案數字上升了9%,去年罪案數字繼續上升7%。在《國安法》實行後,今年第一季全港罪案數字已減少約10%,足證《國安法》填補了香港法律在保護國家安全方面的漏洞,有明顯阻嚇作用,同時重擊了反中亂港勢力及組織,而煽動仇恨及威脅國家安全的涉嫌違法媒體也已停刊,能夠真正做到止暴制亂。 回頭一看,香港廣大市民無不感嘆,如果沒有中央一系列撥亂反正的重大決策,香港如何能從「黑暴」、「攬炒」中走出,同時又怎能迎來由亂及治的重大轉折? 然而,外部勢力仍不時以涉港等事件興風作浪,造謠生事,企圖想再引發危害國家安全事端以介入中國的內部事務,特區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嚴肅落實《國安法》,守緊形勢;另方面亦應全方位鞏固有關國家安全的法律與制度,包括《基本法》二十三條本地立法,確保香港不會成為國家安全的「短板」。 除了二十三條立法之外,筆者非常贊同時任保安局局長、現任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於早前提出,特區必須盡早加碼涵蓋及強化其他方面的管理,包括檢討刑事罪行條例、社團條例、官方保密法等,確保可充分處理極端危害國家安全狀況。 立法工作外,特區在文化、教育、選舉及宣誓等各方面還須加強,例如早前有公共圖書館被發現,其「館長之選」的推薦書籍書架上,竟被人擺放了多本涉違《國安法》的壹傳媒黎智英著作,有關情況絕對不容忽視,應該大力打擊。 筆者作為立法會議員,必定繼續與特區政府充份合作,完成法律研究,梳理立法建議,雖然二十三條立法工作需時完成,然而建制派議員必定全力以赴,盡早完善及完成各種的立法工作。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4周年的大日子,更重要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意義非常重大。中央為香港落實的兩大舉措,成為香港回歸24周年最珍貴的禮物,《國安法》猶如維護社會穩定、斬妖除魔的「利劍」;「完善選舉制度」就像守護香港未來、撥亂反正之「堅盾」,香港有著中央最堅實、最大靠的支持,定必創造更繁榮、更穩定的未來! 筆者在此祝願各位,黨慶及回歸愉快,國家繼續繁榮昌盛,香港和諧穩定,人人身心康泰。

關於容海恩

容海恩 Eunice Yung,於2016年1月加入新民黨,是香港一名大律師及建制派的政治人物。
她於2016年第一次參選立法會議員(新界東)並成功當選。現為「香港青年專業網絡」主席及香港立法會議員。


Copyrights Eunice.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中區立法會道一號立法會綜合大樓805室
2877 2717
2877 2727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認識容海恩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葉劉淑儀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