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專業網絡(青專網)由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專業人士於2015年組成,目的是促進香港青年和專業人士的互動交流,透過專業人士的知識、經驗和聯繫,協助青年人創業就業,締造更美好的明天。過去在仝人不懈的努力下,青專網成為全港第一個民間團體,取得本港鄰近地區前海、橫琴、深圳華南城三大創業基地的同意,在成立典禮當日即席簽訂合作協議,幫助香港青年人利用上述平台創業。
青專網亦協助香港青年在本地創業。鼓勵機構提供創業培訓,待青年人累積經驗後,青專網會擔當香港青年「創業GPS」的角色,建基於創新科技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前身)和科學園等機構的合作平台,打造青年本土創業的橋樑。只要香港青年人有志願、有創意,青專網都會為他們在各專業範疇內免費提供輔導,協助融資,通過三大創業平台達成青年人的夢想。
青專網成立至今已舉辦過不少活動,例如「青年科技及社會創新創業大賽」、「青年創業Chat」座談會、健康分享會、就業創業調研等活動,又舉辦多個考察團到訪大亞灣核電廠、雲南、青島等地,透過工作坊、座談會等不同類型的活動,全方位協助青年發展。
青專網主席、立法會議員容海恩非常關注香港青年向上流動的空間,面對香港青年人口減少、社會結構轉型等,並希望透過本建議書促請政府及早制定長遠而完善的人口政策,盡早處理人口老化、勞動人口不足、職業配對等問題,一方面確保社會未來擁有足夠和合適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讓青年人及早做好準備,配合社會未來發展,尋找自身的出路。
香港青年聯會(簡稱「青聯」)成立於1992年8月4日,主要以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及各省市青聯的港區特邀委員為核心,由本港各界青年才俊、青年團體領袖及學界精英組成。
青聯下設8個委員會,分別是文宣推廣委員會、政策及培訓委員會、工商及創業委員會、學生事務委員會、會務發展委員會、體育及文化委員會、地區事務委員會及大灣區青年委員會。
青聯現有個人會員2,300多人,團體會員48個,總會員人數超過33,000人。青聯歷屆主席有霍震寰、王敏剛、孫大倫、李宗德、李秀恒、黃英豪、龍子明、伍威全、容永祺、曾智雄、姚祖輝、許華傑、陳仲尼、葉振都、霍啟剛、范駿華、吳傑莊、郭永亮、蔡德昇、楊全盛、樓家強及梁毓偉,現任主席為楊政龍。
會會徽以英文“YOUTH” 縮寫的“Y” 字母為造型元素,形象地表現了青年人像成長的樹木、綻放的花朵、充滿活力的噴泉,在共同的宗旨下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的意思,三條主線條,代表了本會三個使命,即:
擁護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增進愛中國、愛香港的青年人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廣泛團結香港各界青年,培養建港人才;推廣、促進香港青年與內地和海外青年的交流,支持祖國和平統一。
多年來,青聯舉辦了眾多豐富多彩的活動,並通過活動的籌備,鍛煉會員的領導力、組織力和執行力,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關心祖國、熱愛香港、敬業樂群的青年精英和精幹的義工隊伍,當中相當一部分更被引薦到內地及本港的社會團體及政府諮詢架構,成為愛國建港的中堅力量。
青聯將秉承一貫的宗旨,團結眾多青少年團體,共同構建一個不分彼此、合作無間的平台,為本港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青年人,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為自身、為香港以至祖國的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為促進兩岸四地青年相互溝通和瞭解,團結各青年團體,香港青年聯會於1995年成立香港青聯交流基金。現任基金主席為立法會議員梁毓偉,他同時亦獲特區政府委任為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協助制訂各項青年政策,當中包括《青年發展藍圖》、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就業措施,以及各項青年實習、交流活動等。梁毓偉多年致力於香港青年發展工作,期望為年青一代創造更美好的將來。
香港人口老化日漸嚴重,既影響市民的退休生活質素,亦影響香港的勞動人口結構,就此香港青年‧專業網絡和香港青年聯會認為政府需要盡早制定全面而長遠的人口政策和措施,並且就有關議題合作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不同年齡層的發展、生育、退休計劃,掌握市民的擔憂和需要,從而向政府提出合適建議,促請政府做好研究和評估工作。
無論是長者措施還是勞動力問題,政府需要準確預計社會未來需求,再調配合適資源,制定相應政策。簡而言之,我們促請政府制定完善的人口政策,既從個人層面保障市民的生活質素,亦從整體角度計劃香港社會的未來發展。
隨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香港人口結構亦面對失衡問題,不但高齡勞動人口數量持續增加,亦可預期增長速度愈來愈快,加上不同行業的供求不斷變化,政府需要處理的人口結構問題委實不少。為了有效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特別是做到有效支援勞動人口市場,確保各行各業擁有足夠人手,香港青年‧專業網絡和香港青年聯會建議政府做好人口結構的研究,並針對研究結果制定相應政策,確保香港各行業均擁有足夠和適合的人手。
按政府統計處2023年2月發表的數字顯示,2022年底香港人口數字約733萬人,較2021年年底減少6.8萬人,跌幅0.9%(1);男性與女性分別佔約334萬人和399萬人(2),總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6.3歲(3);總勞動人口為378萬人、就業人數為366萬人(4)。而按勞工及福利局提交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預計2027年本地人力供應只有357萬人,但需求則為374萬人,供求差額達17萬人(5),這個差額正是人口結構改變而需要處理的問題。
報告亦指出,就業年齡方面,65歲或以上的人力供應持續穩定上升,預料2027年的勞動人口中,將近20萬名是65歲或以上長者,是增長最多的年齡層。同時50歲以上的勞工亦會越來越多,而50歲以下勞工人數會縮減(6)。換言之,對於某些行業而言,例如建造業、運輸業等,勞工不足不但影響業界運作,大量年長勞工亦會增加意外風險,亦即是勞動人口結構失衡問題。
因此,掌握未來社會需要哪些行業的勞動人口是重要的。隨環球經濟變化,香港經濟轉型已是必然,而曾經是本港支柱產業之一的製造業,整體製造業的工業生產指數在2022年第三季和第四季均錄得跌幅(7),佔本地生產總值佔比亦很低,政府在2022年底提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期望製造業的本地生產總值佔比由目前的1%,到2025年增至1.5%,到2030年增至5%(8),要達至此目標需要通過轉型升級,朝向高端和智能製造業方向發展,將製造業提升至現代化水平,當中同時需要協助業內勞動人口升級轉型,培育新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此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也擔當了外資進入內地市場的橋樑,加上金融業正大力推動金融科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和大量勞動人口。然而隨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問題加劇,香港無可避免需面對勞動人口短缺,政府需採取綜合性的措施解決,與企業及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及早制定具體策略及加速推行措施,以確保未來有足夠的勞動人口,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9)。
事實上其他行業的供求亦不斷變更,加上近年全球興起「元宇宙」與文化產業數字化創新,這些新興行業日漸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0),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而粵港澳大區灣建設也為香港的創科發展帶來機遇,文化創意產業將是重要發展的產業之一,可見未來需求將會有所改變,若政府未能做好需求評估,將難以培育或引入合適的勞工,即未能應付未來發展需求。
勞動人口短缺背後的原因不外乎人口老化、遲婚或不結婚、生育率低、生育成本高昂等問題,社會的人口結構「斷層」的問題將日漸明顯(11) (12)。
面對「斷層」,香港需要更好的教育政策,特別是加強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方面,讓年輕人的技能能夠配合社會發展需要,一方面讓年輕人更容易投入到勞動市場,另一方面滿足不同行業對技術勞工的需求;此外,積極推動移民政策及推廣人才回流,在相關政策上提供便利和優惠,包括盡量簡化審批簽證、提供住房和教育等福利,吸引內地及外國人才來港工作及生活,補充勞動市場的缺口,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雖然就業市場老齡化的趨勢難以一時三刻改變,但短期措施上,香港仍可通過提倡延遲退休年齡,以及釋放女性勞動力,以增加整體勞動人口。按婦女事務委員會2022年發佈的《香港女性統計數字2021》所指,2020年25至49歲未婚女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達90%前後,但已婚卻大跌至61.1%到64.6%(13),可見女性勞動力其實潛力龐大,政府不但需要鼓勵企業提供彈性工作時間、在家居工作等家庭友善政策,亦需要提供合適培訓,確保這些群體擁有能夠配合市場需求的技能。此外,本港可通過投資新科技和數字化創新技術,加快發展自動化工序,透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勞動成本,減低對勞動人口的需求。
此外,特區政府亦應考慮適量輸入勞工,雖然特區政府近日已大刀闊斧「搶人才」,然而香港需要的並不只是中高端人才,香港亦需要前線行業人才和基層職位的勞動力,才能有助解決勞動力不足和人口結構的問題。特區政府必須先為各行各業的勞工短缺作估算,羅列出詳細清單,再適量引入所需要的勞工,填補空缺。
我們建議政府有條件開放大灣區內地城市居民作為輸入勞工的基礎,如研究輸入大灣區人力計劃,為區內居民審批工作簽證,因大灣區各城市與香港相鄰,往來方便,而且語言背景接近,適應期定必較短,能夠較快投入勞動市場。
總括而言,當前政府首要是就市場情況做好評估和研究,並針對預計的勞動力市場進行研究,適當培育和增加相關人力資源的需求,並且適時更新,加強對勞動市場的分析,確保政策能夠跟上社會變化,做到有效支援勞動市場的效率和競爭力。
- 政府統計處2023年2月16日發布《2022年年底人口數字》,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press_release_detail.html?id=5199
- 政府統計處2023年2月16日發布《2022年年底人口數字》,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scode150.html#section1
- 政府統計處2023年2月16日發布《2022年年底人口數字》,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scode600.html
- 政府統計處2023年2月16日發布《2022年年底人口數字》,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scode200.html
- 勞工及福利局提交《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網址:https://www.lwb.gov.hk/tc/other_info/mp2027_tc.pdf
- 同5
- 政府統計處今年3月14日發布新聞稿《2022年第四季和2022年全年工業生產指數和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臨時統計數字》,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press_release_detail.html?id=5210
-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2022年12月22日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網址:https://www.itib.gov.hk/zh-hk/publications/I&T Blueprint Book_TC_single_Digital.pdf
- 立法會秘書處(2022):《資料摘要:優化輸入人才安排》,立法會LWB(M)CR 11-13/1號文件,網址:https://www.legco.gov.hk/yr2022/chinese/brief/lwbmcr11131_20221223-c.pdf
- 中央政府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18篇第61章第一節,網址: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 政府統計處(2022b):《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30303/att/B11303032022AN22B0100.pdf
- 政府統計處(2022c):《統計報告:香港人口趨勢1991-2021》,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20017/att/B1120017052022XXXXB0100.pdf
- 婦女事務委員會《香港女性統計數字2021》(2022) P.24-25,網址:https://www.women.gov.hk/download/research/HK_Women2021_c.pdf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確立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為香港提供了培育人才的重點方向,事實上香港具備培育人才的優越條件,2023年共有5所大學名列全球百大(1),至今亦設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2)。惟以結果而論,香港培育人才的表現未見突出,政府應當因應社會發展趨勢,加大STEAM(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教育的力度,同時提高職專教育的地位,以照顧社會各行各業的技術人才需求。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確立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3)。這「八大中心」的定位,既為香港未來發展指路引航,亦是香港培育人才的重點方向。
政府於2018年制定首份人才清單,經2021年檢討後,現時涵蓋13項專業,包括資產管理合規專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相關財經專才、廢物處理專家、資產管理專才、海事保險專才、精算師、金融科技專才、數據科學家及網絡安全專家、創新及科技專家、造船師、輪機工程師及船舶總管、創意產業和表演藝術專才、爭議解決專才及業務交易律師。僱主如有意輸入相關專業的外勞,毋須證明本地招募困難即可直接申請,而相關專業的人才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亦可獲得加分(4)。 這13項專業與「八大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然而若要建設好「八大中心」,除了需要積極引入「外援」,培育本地人才方面亦需要急起直追。
根據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2022年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World Talent Ranking),香港在培育本地人才方面的表現未見突出。報告評估了 63 個經濟體吸引和培育人才的能力,香港在「投資與培訓本地人才」(Investment & Development)一項排第13位,落後於瑞士、丹麥、德國等歐洲國家,在亞洲亦落後於以色列。此外,香港用於教育的公共總開支,更只排第40位(5)。
除了投資及培訓方面,香港的人才儲備能否服務以知識和創新主導的新經濟亦成疑。根據2022年世界創新指數,香港每百萬人口的研究員數目為4,352.2人,排第24位。多個區內主要競爭對手的研究員都比香港多,其中韓國每百萬人口的研究員數目多達8,713.6人,高踞全球首位,比香港多近一倍;新加坡有7,287.3人,排第5位;日本亦有5454.7人,排第13位(6)。
《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在中小學以普及化、趣味化、多元化的方式,大力推動STEAM教育,為學生打好基礎,配合香港未來發展創科的大方向。措施包括在課程中加入更多創科學習元素,加強STEAM教育的領導和統籌,所有公帑資助中小學須委派統籌人員,整體規劃課堂內外的STEAM教育,每年舉辦或安排學生參與具質素的STEAM活動,並提升教師專業培訓,至少四分之三公帑資助中小學需安排教師參與STEAM的專業培訓。
然而學校在過去推動STEM教育期間亦遇上不少難題,在「學校為本」的模式下,學校須自行規劃STEM的教育工作,導致部份學校和教師遇到教學指引含糊不清、教師相關知識、教學經驗和信心不足、欠缺足夠支援等障礙(7),同時亦衍生各校學生學習步伐、共通知識不一的問題。就此,教育局應制定STEAM的中央課程,既令學校有指引可依,亦有助提高全港學生整體STEAM知識水平。此外,現時教育局只於樂富設有政府STEM教育中心,為加強STEAM教育,應增加STEAM元素,未來亦可在全港各區設立STEAM教育中心,開放予學校預約進行教育活動、課外活動、比賽及教師專業進修。
此外,人工智能乃當前創科發展大趨勢,但目前香港的目標是在2024/25學年前,至少四分之三公帑資助學校於高小推行強化編程教育,以及在初中課程加入創科元素,例如人工智能。反觀內地,國家教育部早在2019年就提出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8)。香港應盡快更新課程,在各個階段加入人工智能內容,協助學生鞏固創科基礎。
在大專教育方面,《2022年施政報告》訂下目標,未來5年內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的學生當中,有 35% 修讀STEAM 學科(9)。然而不少學生均傾向優先報讀傳統專業學科出路較吸引的學科,例如醫科、商科和法律系等,這些學科收生成績遠比STEAM學科高(10)。在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大背景下,政府及大專院校要積極洗脫STEAM學科是「水泡科」的刻板印象,加強宣傳修讀STEAM學科的發展前景,吸引更多學生修讀。
整體而言,STEAM教育並非單純將STEM內容額外加上藝術元素,政府除了需要提供課程指引和創造發展前景,落實推動有趣味、多元的活動,例如工作坊、比賽等,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難能力;同時,構建STEAM教育課程需要政府的支持,並加強師資培訓,讓教師有能力培育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和綜合應用知識與技能的動手能力,以實踐真正的STEAM教育。
職業專才教育既具備教育功能,同時亦能照顧產業發展所需,然而在重學術、輕技術的社會氛圍下,香港教育制度一直偏向學術性,高等教育流於單一化,導致嚴重人力資源錯配,不少學士及副學士畢業生未能找到理想工作,另一邊廂傳統以至新興技術行業則人手短缺。這種社會氛圍影響學生的升學意向,其中職業訓練局專上課程學生人數由2010年的4.3萬人下跌至2020年的3萬人,報讀率只得72%。而在政府於 2018年進行的調查中,79%的受訪學生更表示對職專教育不感興趣(11) (12)。
內地於2022年修訂《職業教育法》,首次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同時提出建立「產教深度融合」、「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13)。可見香港不但需要發展職專教育,更需要重視融合概念,做到加強職業課程與學術課程的銜接、連繫,讓兩類課程的畢業生在的地位一致。
具體而言,政府應聚焦科技革新和產業優化升級的大潮流,推動院校按香港「八大中心」定位和未來趨勢開辦學科,課程亦要緊貼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做到教育緊密對接產業,培養出可即時勝任工作的職業專才。同時,政府亦應優化職專教育定位,制定全新的職業教育系統,例如參考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學徒制」,由企業和院校共同培養學生,提高有關課程的認受性;並在中、小學教育課程加入職業發展導向元素,讓學生按興趣及早接觸各行各業並作出長遠培育計劃。此外,政府應優化持續進修基金,讓已投身職場的青年人,可持續進修增加競爭力,並有轉型的路徑。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2023, Times Higher Education, Link: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3/world-ranking#!/page/0/length/25/locations/HKG/sort_by/rank/sort_order/asc/cols/stats
-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2022):《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網址:https://www.itib.gov.hk/zh-hk/publications/I&T%20Blueprint%20Book_TC_single_Digital.pdf
- 新華社(202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3月13日,網址: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13/c_1127205564.htm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22b):《香港人才清單》,網址:https://www.talentlist.gov.hk/tc/index.html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22) 2022 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Available from: https://www.imd.org/centers/wcc/world-competitiveness-center/rankings/world-talent-ranking/
-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2022)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globalinnovationindex.org/gii-2022-report
- 立法會秘書處(2020):《研究簡報:培育本地人才》,立法會RB03/19-20號文件,網址: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920rb03-nurturing-of-local-talent-20200601-c.pdf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的通知〉,網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903/t20190312_373147.html
- 同6。
- 同8。
- 立法會(2022):《會議過程正式紀錄》,5月25日,網址:https://www.legco.gov.hk/yr2022/chinese/counmtg/floor/cm20220525-confirm-ec.pdf
- 立法會秘書處(2022):《資料摘要:德國和新加坡的職業專才教育》,立法會IN01/2022號文件,網址: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2022in01-vocational-and-professional-education-in-germany-and-singapore-20220624-c.pdf
- 新華社(2022):《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4月20日,網址: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4/21/c_1128579359.htm
面對人口結構斷層,鼓勵生育、培育人才雖是有效可行的填補方法,但需時極長,因此短期措施方面必須做到吸引外來人才。近年本地勞動人口流失極為嚴重,於2020至2022年間流失了約14萬人,當中不乏專業人士,而且預計流失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就此特區政府已積極「搶人才」,但香港青年‧專業網絡和香港青年聯會認為並不足夠,必須做好統計和評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互通,並致力「留人才」,才能填補香港未來所需人口。
按《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指出,本地勞動人口在2020年至2022年間流失約14萬人(1)。當中包括大量年輕人,根據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數據,在2020年第二季至2022年第二季期間,25至39歲的勞動人口錄得約7.8萬流失,是流失量最多的年齡組別,對勞動市場影響很大(2)。事實上特區政府於2019年發布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早已預計,2027年香港會出現接近17萬人的人力短缺,當中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預計人力短缺就有近3.5萬人(3)。
若按職業劃分,不少行業流失人口數以萬計,最嚴重是輔助專業人員流失了約7.1萬人,經理、專業人員、文書支援人員、服務及銷售人員分別流失了約7千、1萬、1.05萬、2.9萬人(4)。概括而言,香港近年流失的正是年輕人、高學歷、高管人員及專業人士。
與此同時,除了勞動人口不斷流失,多個支柱產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卻不斷增加。政府預計,金融服務業的人力需求由2017年的26.4萬人增加至2027年的29.4萬人;旅遊業由2017年的26.5萬人增加至28.4萬人;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業由55.5萬人顯著增加至66.1萬人(5)。
此外,新興產業的人才缺口更為明顯,在創新及科技產業方面,有資訊科技及數碼人才公司預計,香港在2027年需要額外約10萬人改行至資訊科技界,才可填補業界人手缺口(6)。 政府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提出願景,期望香港創科產業從業人員能從2020年的4.5萬人,增加至2030年的不少於10萬人(7)。至於文化及創意產業的人力需求,則預期由2017年的21.8萬人增加至2027年的23.8萬人(8)。
面對勞動人口流失和人才需求,我們認為特區政府首要是做好評估和研究,精準掌握各行業需要的人才數量,建立完善資料庫,並適時更新和調整有關數據,確保能夠引入合適和適量的人才。
特區政府積極招攬人才態度值得肯定,如在《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9) , 「高才通」推出約兩個半月後已批出超過1萬宗(10),成效不俗。然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2021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顯示,香港雖然排名全球第11位,更是亞洲最具人才競爭力的地區,但在「吸引與留住人才」範疇已由過往的第18位跌至第26位(11)。
參考審計署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透過計劃來港居住的人士共有近7.2萬人,當中只有約1,500人留港7年或以上,比例低至2%。即使是以文化、語言相近的內地專才為目標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入境處於2003年至2012年間共批出了5.7萬宗申請,最終只有約7,000人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取得居留權,比率為12%(12)。 種種數據反映香港在「留人才」方面有待改善。
未能「留人才」其中一個因素是香港生活成本高昂。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最近一次研究發現,香港是全球外派僱員生活費第二高的城市,僅次於紐約(13)。 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在今年3月發布的報告亦顯示,香港連續第13年位居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榜首(14)。
與此同時,國際招聘機構HAYS的調查更指出,在香港工作的高級專業人士的待遇,以美元計算的 2018 年年薪比較,其實並非較在內地及新加坡工作的同業特別吸引。在調整生活成本後,薪酬較內地及新加坡為高的職位並不多(15),相關人才的留港意欲便會降低。
此外,城市的宜居程度亦會左右人才去留。在ECA International的2022年度外派僱員宜居城市排行榜中,香港排名按年大跌15位,排全球第92位,反觀新加坡則蟬聯最宜居城市(16)。滙豐銀行在2019年對外派員工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在「生活」一項排名第20位,至於「發展機會」和「子女生活」則分別排第10位及15位,落後於新加坡等其他多個已發展經濟體(17)。
就此,我們認為政府應致力打造適合人才發展的環境,包括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便利外來人才來港發展,為他們提供各項優惠,減輕其生活負擔,以提升他們的留港發展意欲,繼而增強對香港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才能達到「留人才」的目標。
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我們特此建議特區政府與其他大灣區城市政府部門接洽,共建大灣區人才庫,設立一站式平台供有意到大灣區城市發展的人才使用,做到整合區內人才信息和資源,協助區內企業更全面掌握人才動態,同時為人才提供區內就業、優惠政策及生活資訊,配以人工智能客服系統,為公司和人才做好配對工作。同時加強區內流動,例如延長口岸服務時間,甚至落實各口岸24小時運作,以便利人才往來。
總結而言,現時特區政府雖有推行吸引人才的措施,但面對大量勞動人口流失,特區政府仍需加強力度,一方面打造香港為宜居、宜業城市,另一方面促進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流通互動,不但要吸引人才來港發展,更要留住人才,填補香港流失的勞動人口。
- 施政報告(2022):《施政報告》,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網址: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2/tc/policy.html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22):《立法會十二題:勞動人口流失》,11月30日,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211/30/P2022113000196.htm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9):《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網址:https://www.lwb.gov.hk/tc/other_info/mp2027_tc.pdf
- 同2。
- 同3。
- 文匯報(2022):《IT界疫下求才若渴 5年料需額外10萬人入行》,5月24日,網址:https://www.wenweipo.com/a/202205/24/AP628bf16ce4b036dce9af8693.html
-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2022):《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網址:https://www.itib.gov.hk/zh-hk/publications/I&T Blueprint Book_TC_single_Digital.pdf
- 同3。
- 同1。
- 星島日報(2023):《孫玉菡:高才通2.5月收1.7萬申請已批逾萬》,4月2日,網址: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520721/日報-港聞-孫玉菡-高才通2-5月收1-7萬申請-已批逾萬
- 香港01(2022b):《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出爐!香港排名11 超越新加坡》,12月10日,網址:https://www.hk01.com/財經快訊/710656/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出爐-香港排名11-超越新加坡
- 立法會秘書處(2020):《研究簡報:全球爭奪人才》,立法會RB02/19-20號文件,網址:https://app7.legco.gov.hk/rpdb/tc/uploads/2019-2020/RB/RB02_19-20_20200601_tc.pdf
- 香港01(2022a):《香港不再為全球外派僱員生活費最貴城市 呢個亞太城市躍升至十大》,12月7日,網址:https://www.hk01.com/財經快訊/844532/香港不再為全球外派僱員生活費最貴城市-呢個亞太城市躍升至十大
- 信報財經新聞(2023年):《港連續13年成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3月21日,網址:https://www2.hkej.com/instantnews/hongkong/article/3400864/港連續13年成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
- 同12。
- 星島頭條(2023):《香港去年外派僱員宜居排行急跌15位 新加坡蟬聯 日本三城市入十大》,2月9日,網址:https://www.stheadline.com/finance-live/3196511/香港去年外派僱員宜居排行急跌15位-新加坡蟬聯-日本三城市入十大
- 同12。
香港生育水平在過去30多年大致呈現跌勢,迄今未見回升跡象,可以預期香港將會面對人口老化嚴重、人口結構斷層等問題。而生育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手段之一,可惜現時香港生育率極低,2021年每1,000名女性只有772名嬰兒出生,與1991年的1,281名下跌了將近一倍,情況嚴峻。香港青年‧專業網絡和香港青年聯會認為,政府應當正視有關問題,制定長遠而完善的鼓勵生育政策,在經濟上、配套上加強支援,才能及早解決香港人口老化和人口結構斷層的問題。
按政府統計處2023年的香港統計月刊顯示,1991年香港的總和生育率為每1,000名女性便有1,281名活產嬰兒,然而到了2021年則大跌至772名嬰兒,雖然2006至2012年間曾經回升,但整體趨勢仍屬下跌;若比較實際數字,1991年香港共有68,281名嬰兒出生,2021年則只有36,963名。綜合而言,香港生育率不但遜於西方經濟體,以及亞洲區內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等地,總和生育率亦遠低於每1,000名女性生育2,100名活產嬰兒的自然人口補充率(1)。
剖析箇中原因可大致分為經濟、教育及生活三方面。香港樓價和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只有16平方米(172平方呎)(2),夫婦在計劃生育時必然會考慮居住問題是否足夠,此外,除了一般教育和育兒開支,鑑於香港教育制度競爭非常激烈,不少家長為了讓子女「贏在起跑線」,亦需支付林林總總的課外活動及補習費用,這些經濟壓力直接導致他們延遲生育,甚至不生育,特別是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年輕人不再重視「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取而代之是更享受自由生活,為了追求個人發展及事業成功,而捨棄組織有孩子的家庭,這種觀念上的改變亦直接影響了生育率(3)。
此外,婚姻狀況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育水平,上文提及總和生育率於2006至2012年間一度回升,如2012年曾回到每千名女性便有1,285名活產嬰兒的水平,這與當時結婚數字每年維持5萬多宗,甚至突破6萬宗有關;然而近年結婚數字下降,由2018年起跌穿5萬宗,至2022年更下降至不足3萬宗,解釋了生育率為何持續下降(4)。 此外,女性延遲結婚情況在過去30年越趨普遍,其中40至44歲的未婚女性亦由1991年的6%飆升至2021年的20%,初婚中位數亦由26.2歲上升至30.6歲(5) (6)。
政府多年來推出了多項鼓勵生育的措施,可惜成效未如理想。其中將女性法定產假由10星期延長至14個星期,男士侍產假亦增至5天,然而兩者日數均遠遜於內地和不少歐美國家,加上香港更沒有法定的親職假期,父母仍然缺乏足夠照料初生嬰兒的時間(7)。
此外,香港大部份父母均為在職父母,需要托兒服務支援,雖然社會福利署資助非政府機構提供多種幼兒照顧服務,包括幼兒中心服務、暫託幼兒服務、延長時間服務等,但嚴重供不應求,在2021-22年度,幼兒中心服務名額合共約3.7萬個,其中僅約8,700個是資助名額(8),然而政府的日間幼兒中心資助名額規劃比率,為每2.5萬人有100個名額,並已將這項比率納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9),若粗略以740萬人口計算,理論上香港需要29,600個名額,換言之,目前香港欠缺逾2萬個名額。
經濟支援方面,最新的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子女免稅額由12萬元增加至13萬元,而中學、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學生每年亦可繼續獲發2,500元的學生津貼(10)。 然而這些支援只屬聊勝於無,實際上對比整個生育成本只是杯水車薪,或能減輕部份已有計劃生育的父母的負擔,但恐怕難以成為生育的誘因。
綜合上述數據和分析,我們認為政府必須制定完善的鼓勵生育政策,加大鼓勵生育措施的力度,才能避免香港人口結構斷層進一步擴張。
總括而言,生育是解決人口結構斷層的理想方案,然而由落實鼓勵生育政策到取得成效需時,政府必須及早制定完善鼓勵政策,特別是經濟和配套支援,通過穩定生育津貼、稅務優惠、增加育兒假期、加強托兒服務等措施,支持夫婦生育和照顧孩子的需要,在最大程度上維持他們的生活質量,藉此達至鼓勵生育的效果。
- 政府統計處(2023):《統計月刊:2023年2月專題文章–1991年至2021年香港生育趨勢》,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FA100090/att/B72302FA2023XXXXB0100.pdf
- 政府統計處(2022d):《2021年人口普查–主要結果》,網址:https://www.census2021.gov.hk/doc/pub/21c-main-results.pdf
- 立法會秘書處(2021):《資訊述要:新加坡的鼓勵生育措施》,立法會ISE21/20-21號文件,網址: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essentials-2021ise21-measures-to-encourage-childbirths-in-singapore.htm
- 政府統計處(2022a):《統計月刊:2022年1月專題文章–1991 年至2020年香港的結婚及離婚趨勢》,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FA100055/att/B72201FB2022XXXXB0100.pdf
- 政府統計處(2022b):《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30303/att/B11303032022AN22B0100.pdf
- 政府統計處(2022c):《統計報告:香港人口趨勢1991-2021》,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20017/att/B1120017052022XXXXB0100.pdf
- 立法會秘書處(2022):《資料摘要:選定地方鼓勵生育的家庭政策》,立法會IN08/2022號文件,網址: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2022in08-family-policies-to-encourage-childbirth-in-selected-places-20221031-c.pdf
- 社會福利署(2023):《幼兒服務》,網址:https://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family/sub_listofserv/id_childcares/
- 立法會(2023):《會議過程正式紀錄》,2月8日,網址:https://www.legco.gov.hk/yr2023/chinese/counmtg/floor/cm20230208-confirm-ec.pdf
- 財政預算案(2023):《預算案演辭》,2023-2024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網址:https://www.budget.gov.hk/2023/chi/speech.html
- 同6。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生活水平提高,香港人愈來愈長壽,然而礙於生育率愈來愈低,人口老化的影響已陸續浮現,並且日益嚴重。香港青年‧專業網絡和香港青年聯會認為人口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政府需要及早針對人口老化制定對策,為勞動人口短缺、安老服務不足、醫療負擔加劇等問題做好準備,同時更要推動積極老齡化,鼓勵他們繼續增值,保持社交,讓他們能夠享受退休生活。
按政府《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撇除外籍家庭傭工,長者人口將會由2019年的132萬人,上升至2039年的252萬人,升幅超過120萬人,長者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率亦會由2019年的18.4%上升至2039年的33.3%;同時長者人口超過250萬人的情況將維持最少30年,預計2069年長者人口將達258萬人,佔總人口38.4%(1)。
除了長者人口持續上升,年齡中位數同樣有增無減,將由2019年的45.5歲,上升至2039年的52.5歲,再上升至2069年的57.4歲,相比於2019年的45.5歲增長12歲(2)。
而隨人口老化所衍生的問題,首當其衝便是勞動人口減少,按勞工及福利局《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香港人力供應在2022年已達高位,約為367至368萬人,預計往後將按年平均下降約0.6%,到了2027年只剩357萬人,短短數年間已流失10萬人,並預期人數會持續下降,到了2066年僅剩313萬人(3)。
事實上問題並不只是人數減少,而是55歲或以上的人力資源亦持續上升,2017年55歲或以上的本地人力供應人數約為77.5萬人,預計2027年將增至87萬人(4)。可以預期部份行業將會出現短缺,或業內青黃不接的情況。同時意味社會照顧需求會不斷上升,按政府統計處早年曾推算2066年,每5名工作年齡人士便需要養護4名長者和小孩(5),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將逐步顯現。
其次,長者人口上升必然會帶動政府醫療負擔上升。醫務衞生局公佈的《香港的醫療健康挑戰》中不但提到上文的人口老化數據,亦指出了2039年長者撫養比率,即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數目佔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將較2021年增加一倍。與此同時,醫院管理局預計2039年前慢性疾病病人數目將達300萬人(6),當中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而根據醫務衞生局的公開資料所示,2019/20年度的本地醫療衞生總開支已達1,846.24億港元,每年每人平均開支達25,258元,相比於1989/90年度的200.24億港元總開支,和3,522每人人均開支(7),30年間分別上升了逾9倍和7倍,若再計算通脹和長者人口增長,未來的醫療負擔將幾何級數遞增。
除了實際開支增加,食物及衞生局(醫務衞生局前身)曾回覆立法會交代公立專科輪候時間,可見近年輪候時間愈來愈長,例如外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在2018/19年度為38個星期,到了2020/21年度上升至41星期 ,然而再參考醫院管理局網頁的最新數字,在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各區外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大多長於41星期(8),最長的九龍東區更達69星期(9),而其他專科輪候時間亦有同類情情況,在此不一一詳細列舉,但總括而言可以預期輪候時間問題將隨人口老化同時急速惡化,若政府未能有效縮減時間,難免令人擔心日後會有長者無法得到適切的醫療服務。
此外,隨之而來的是醫生人手不足問題。2021年食衞局已曾委託香港大學就醫療人力資源進行研究估算,結果預計2030年和2040年香港將分別短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10),而單是2022/23年度醫管局已流失了428名全職醫生(11),可見香港醫療服務面對的困境極為嚴峻。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 2002 年便提倡「積極老齡化」的概念,期望透過優化健康、參與和保障,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然而受制於公共財政、醫療等因素,積極老齡化概念過往在政府的政策層面上未有成為必要考慮的元素。因此,我們建議在處理勞動力、醫療服務的問題外,亦應同時推動積極老齡化,即透過不同措施推動所有長者積極渡過退休生活,並因應不同長者的身體機能狀況,提供不同的措施和服務。目標是滿足長者群的需要,做到讓他們保持健康、活躍和獨立。
其他亞洲經濟體例如日本、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均有多項措施改善長者生活質素,例如新加坡於2015年開始推行「幸福老齡化行動計劃」(Action Plan for Successful Ageing),向全國交代人口老化的數據和相關挑戰,並持續更新,如2023年推動3C’s (Care、Contribution、Connectedness),意即關懷、貢獻、聯繫(12) (13),並細分健康、保健、社區聯繫、義務工作、學習等多個不同範疇落實相應措施,目標是讓長者保持健康、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並藉此提升其生活質素。
目前香港雖有一些積極老齡化的措施,如「左鄰右里積極樂頤年計劃」、「長者學苑計劃」等,推動長者鄰里互相支援、持續學習,同時亦在房屋、交通上有一定支援。然而政府推行上欠缺完整藍圖,導致計劃各自執行,例如單是積極老齡化概念,在不同計劃下便曾使用不同詞彙表達 (如積極樂頤年、積極健康樂頤年、活齡、樂齡、活力長者等),以致成效和市民認受性較低,我們認為政府可以參考新加坡的計劃,在統一推廣積極老齡化概念下,於個人、社區、城市3個層面推動相關政策(14)。
個人層面可多推動長者多自我增值,例如鼓勵長者出任義工,以及專門為長者提供學額,讓他們持續學習;社區層面應促進跨世代交流,建立長者與年輕人交流的社區,確保長者不會與時代脫節;城市方面則應增建更多樂齡設施,方便和吸引長者使用。然而最重要是預留開支積極探討老齡化課題,持續進行研究,確保政策能夠貼近社會發展需要。
總括而言,上述問題牽涉多項政策和多個政府部門,我們促請政府做好全面的藍圖,研究和統計隨社會發展,各行業將需要多少勞動人口,並做好醫療上、安老服務上的準備,及早設法填補短缺,確保香港能夠應付人口老化,長遠維持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
- 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19-2069》,2017年9月8日,P.5-6,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20015/att/B1120015072017XXXXB0100.pdf
- 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19-2069》,2017年9月8日,P.5,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20015/att/B1120015072017XXXXB0100.pdf
- 特區政府《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2019年12月,P.18,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050016/att/B1050016C2019XXXXC0100.pdf
- 特區政府《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2019年12月,P.19,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050016/att/B1050016C2019XXXXC0100.pdf
- 政府新聞網,2017年9月8日,網址:https://www.news.gov.hk/tc/categories/finance/html/2017/09/20170908_165253.shtml
- 醫務衛生局《香港的醫療健康挑戰》,網址:https://www.primaryhealthcare.gov.hk/tc/supplementary-documents/challenges/
- 醫務衞生局統計數字,醫療衞生開支估算:1989/90-2019/20年度,網址:https://www.healthbureau.gov.hk/statistics/download/dha/cn/table1_1920.pdf
- 立法會書質詢質:醫院管理局的專科門診服務輪候時間,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07/21/P2021072100558.htm
- 醫院管理局,外科門診輪候時間,網址: https://www.ha.org.hk/visitor/ha_visitor_index.asp?Content_ID=214197&Lang=CHIB5&Dimension=100&Parent_ID=10053
- 食物及衞生局委託研究:人力推算,2021年5月16日,網址: https://www.healthbureau.gov.hk/download/press_and_publications/otherinfo/180500_sr/c_chapter3.pdf
- 立法會書面質詢:醫院管理局的挽留人手措施,2023年3月22日,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03/22/P2023032200344.htm
- The 2023 Action Plan for Successful Ageing, 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30th Jan 2023, Link: https://www.moh.gov.sg/news-highlights/details/launch-of-the-2023-action-plan-for-successful-ageing
- The 2023 Action Plan for Successful Ageing, 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30th Jan 2023, Link: https://www.moh.gov.sg/docs/librariesprovider3/action-plan/2023-action-plan.pdf
- 立法會研究簡報《人口老化的挑戰》(2015年12月),P.12,網址: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516rb01-challenges-of-population-ageing-20151215-c.pdf
香港人口老化持續多年,長者人口不斷增長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安老服務將是社會愈來愈重視的課題,然而安老院舍和人手不足問題已為人詬病多年,迄今仍未見改善,更遑論解決。政府需要及早制定完善政策,如覓地增設安老院舍設施,同時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研究和吸引香港長者到大灣區退休,在增加供應的同時,亦能紓緩長者人口持續增長的壓力。此外,政府亦需要加強研發「樂齡科技」,並推動商品化,藉以改善長者退休生活。
根據政府《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2019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長者人口約為132萬人,佔全港人口18%,並預期未來會持續上升,推算到了2039年為252萬人,佔33.3%;到了2069年則為長者人口推算為258萬人,佔38.4%(1)。換言之,在2039年經每3人便有1人是長者,而且每況愈下。
若仔細區分高齡長者可見問題更為嚴重,按醫務衞生局發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及,2021至2030年這十年間,香港將面對歷來最快的人口老化,80歲及以上的高齡長者的比例將由2021年的40萬人增至2039年的93萬人,佔全體人口比例的5%增至11.5%(2),超出一倍以上。就此,可以預期香港對安老服務及醫療支援的需求將以「幾何級數」上升。
面對長者人口攀升,首當其衝自是安老宿位不足的問題。其實有關問題已積存多年,奈何不但未紓緩,恐怕未來仍會進一步惡化。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和社會福利署在2022年6月遞交予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總計約7.5萬個宿位,約有6萬人正在居住(3)。同時分別有4192人和20,823人正,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23個月和14個月(4)。然而後來按勞工及福利局回覆立法會質詢的文件顯示,2022年10月輪候資助護養院宿位和資助護理安老宿位則是22個月和18個月,顯然未有改善(5)。
人手方面,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和安老業界去年先後提到業界約欠缺20%人手(6) (7),而如若業界約有4.5萬人手,則欠缺約1.1萬人(8)。數字相當驚人,畢竟安老服務屬厭惡性工作,即使能提供不錯的薪酬,亦未必能夠吸引足夠的人手,招聘外來人手亦有一定門檻,導致問題迄今仍未能解決。
行政長官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到「居家安老為本 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方針,提出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恆常化、增加長者鄰舍中心數量及安老宿位等、「關愛基金」下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照顧者津貼將會恆常化、合資格人士每月長者生活津貼金額將提高至3,000元等一系列措施(9)。然而這一系列措施在人口急速老化的情況下仍然不足,即使政府積極推動居家安老,未來仍需要覓地建設一定數量的安老院舍宿位,同時有系統、有架構培訓人手,增加供應應付未來長者服務需求。
政府應加強本地青年的職專教育培訓,一方面為業界培訓更多人手,另一方面提升職專教育的地位,肯定他們的專業,並建立完善的安老服務晉升階梯,藉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務求增加供應。政府亦可循輸入外勞和釋放香港婦女勞動力的方向,在政策上拆牆鬆綁,全面增加人手。
此外,社區長者照顧可讓年老人士在社區得到照顧和支援,讓他們在家中生活。政府應加強對「居家養老」的支持和推廣,提供更多的居家及社區照顧服務,包括派出醫護團隊上門為長者看病及治療、增設社區護理服務等,讓長者在家中得到適當的照顧和支援,減少入住院舍的需求,從而縮短輪候時間。再者,政府亦可利用未來開發新土地的契機,鼓勵公營機構及私人發展商興建具「醫養結合」概念的長者住屋項目,從而為不同階層長者帶來更多安老選項。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予香港解決安老問題的契機,特區政府應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積極溝通,合作推動安老服務,包括探討建立跨區域的安老服務平台、整合區內資源和設施互補共享等,畢竟大灣區擁有較多空間和土地,若有效吸引長者到大灣區安老,不但能夠紓緩香港安老服務的壓力,亦能讓長者享有更優質的退休生活。
就此,政府可研究如何提供更多誘因,吸引私人企業到大灣區營辦以香港長者為主要客戶的護老機構,並且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例如建立跨境醫療保險制度、提供區內醫療支援等,全面照顧和便利長者的生活需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安老護理服務已引入很多嶄新技術,例如智能監測系統、電子病歷系統、智慧護理設施等,政府應加強對安老服務的科技應用,如大力推行「樂齡科技」的研發和創新,建立相關產業生態系統,藉以引入更多業界人才,透過針對長者研發的科技改善安老服務。
此外,政府需建立一個「樂齡科技」平台推廣產品,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支援,讓長者及其家人、照顧者可以深入了解和使用「樂齡科技」產品,並且深化「樂齡科技」的應用,包括醫療、護理及交通等,從而提高老年人士的生活質性和自主性。
總括而言,鑑於長者人口持續攀升的問題難以徹底解決,故此改善安老服務非常重要,事實上不少安老服務的問題已積存多年,政府應當把握當下時機,善用大灣區的平台和脈絡,以及推動嶄新科技的應用,才能有望紓緩有關問題。
- 政府《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P.5,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20015/att/B1120015082020XXXXB0100.pdf
- 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第11頁,網址:https://www.primaryhealthcare.gov.hk/cms-assets/Primary_Healthcare_Blueprint_Saddle_Stitch_Chi_1d729e9754.pdf
-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資助及非資助長者院舍照顧服務概況,2022年6月13日,附件,網址:https://www.legco.gov.hk/yr2022/chinese/panels/ws/ws_rcp/papers/ws_rcp20220613cb2-441-1-c.pdf
-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資助及非資助長者院舍照顧服務概況,2022年6月13日,第17段,網址:https://www.legco.gov.hk/yr2022/chinese/panels/ws/ws_rcp/papers/ws_rcp20220613cb2-441-1-c.pdf
-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2022年11月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211/16/P2022111600231.htm
-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2022年4月3日網誌,網址:https://www.lwb.gov.hk/tc/blog/post_03042022.html
- 香港01 2022年10月18日報道,網址:https://bit.ly/3NNBKRb
-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2022年4月3日網誌,網址:https://www.lwb.gov.hk/tc/blog/post_03042022.html
- 《2022年施政報告》第102項,網址: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2/tc/p102.html
為了解市民對人口政策及相關議題看法,香港青年‧專業網絡和香港青年聯會在2023年3月29日至4月17日,圍繞下列三個主題:(1)工作發展、(2)生育政策及(3)退休計劃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收集了961份有效問卷。
在961名回覆者中,46.1%為男性(443人)及53.9%為女性(518人)。年齡分佈為:17歲或以下(1.1%)、18-30歲(40.6%)、 31-40歲(33%)、41-50歲(17%)、51-60歲(6.3%)及61歲或以上(2%),可見回覆問卷者主要為青年群組。
任何人口政策均無法立竿見影,因此政府不能臨渴掘井,相反更應當未雨綢繆,及早制定長遠而完善的人口政策。香港青年‧專業網絡和香港青年聯會期望政府透過完整人口政策藍圖,一方面做到全面照顧長者,讓退休人士得以安享晚年,同時亦紓緩年輕一代未來的撫養負擔,滿足香港勞動市場的人力需求,並且持續研究和更新,確保政策能夠貼近社會發展,有效應對人口老化。
本建議書提供了數據統計和問卷調查,反映制定完善人口政策刻不容緩,亦表達了市民對未來規劃的擔憂和考慮。現時政府雖有若干政策處理人口老化問題,但大多由不同政府部門各自執行,欠缺完整藍圖,亦欠缺專門負責的官員,在人口老化難以逆轉的趨勢下,可預期相關工作和開支將會持續增加,政府有需要設立專責官員和部門跟進,才能更有效統籌人口政策,令政策取得更好成效。
最後,我們再次促請接納我們多項建議,包括推動積極老齡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圍繞「八大中心」培育人才、研發人工智能、推動多項鼓勵生育措施、推動樂齡科技等,並做好研究和評估,掌握社會未來發展需要,同時回應市民需要,從根本解決人口老化帶來的連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