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將於下周三(10月6日)發布2021年施政報告,新民黨今天(30日)舉行記者會,就施政報告提各項建議與期望。新民黨主席、行政會議成員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新民黨副主席潘國山先生、新民黨中央委員譚榮邦先生、新民黨中央委員陳家珮女士、新民黨中央委員何敬康先生、新民黨中央委員李梓敬先生,與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郭浩景先生出席。
新民黨早於2011年提政府架構重組 冀政府採納
就近日很多意見提出政府架構改組,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最早提出政府架構改組,包括增加兩個司長的職位,就是新民黨。新民黨於2011年6月26日創黨不久,就提出政府改組的報告,希望成立獨立的創新科技局,亦建議開設兩個副司長職位,協助司長統籌與協調重大工作,包括土地房屋供應。」
「過去立法會無論是泛民的政黨,都同意運房局職權太大,應該分拆,我們早於2011年提出分拆運房局,很高興十年以後,很多政黨和應。我們認為下屆政府應著手改組,但不應只是開設新職位而已,而是一定要找到稱職的人士擔任有關職位,無論是文化體育旅遊局,或副司長職位,也要找到適當的人選才會事半功倍。」
建議修正扶貧政策與貧窮線定義
葉太也關注政府的扶貧政策與「貧窮線」定義,她表示:「我們希望政府修改扶貧的概念,及訂定貧窮線的方法。香港政府採納『相對貧窮』的概念,早在1996年,當時的政府首席經濟師鄧廣堯,將香港『相對貧窮』的概念定義為,住戶總收入除以家庭成員數目,如果收入少於中位收入的一半,就是貧窮。當時鄧廣堯推算出香港的貧窮人口達到114萬。」
「但我認為有關計算方法不夠精準,因有關方法沒有計算政府的介入,如提供公屋本身是一項很大的福利,或其他的社會保障,這已將貧窮人口情況減輕。加上政府用『相對貧窮』方法也無助改善貧窮,上屆政府扶貧委員會採納『相對貧窮』的概念,其惡果在近幾年已陸續浮現,就是『越扶越貧』,如果經濟增長快,家庭收入高,政府的『補底』,即扶貧支出趕不上,結果就是貧窮人士越來越多。因此近幾年政府被人批評『越扶越貧』。」
「因此政府現有的扶貧方法不夠精準,也不能真正幫助市民脫離貧窮。我同意經濟學者雷鼎鳴教授所講,政府扶貧方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是與其將魚送給人,不如教人捉魚。即是政府透過經濟手段,推動經濟升級轉型,才是真正有效的扶貧手段。」葉太補充。
政府應果斷處理土地房屋問題
就土地房屋供應問題,葉太稱:「土地房屋供應是全社會關注的議題,近日見報章多翻由政府當局『放風』,由於目前立法會已消除一面倒『拉布』與反對的力量,加上議事規則已不斷修改,將來議事更有秩序與效率,下屆政府實在應該放下很多包袱,採取突破性的措施,無論在短、中、長期,例如多與鄉議局商討,處理祖堂地的問題、濕地緩衝地是否需要一千公頃,貨櫃碼頭如果要搬遷,雖然耗費經年,但政府也要做研究,將貨櫃碼頭位處葵青的臨海優質市區用地轉為新的發展區,又或者適度降低強拍的門檻,只要能解決受影響住戶的賠償問題,我認為都應該考慮。我認為下屆政府在土地房屋問題應大刀闊斧,不應像以前成立專責小組花時間研究,而應拿出具體建議,為香港多造地,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提高公務員管治水平
葉太補充:「對於施政報告展望,我們也希望改善公務員管理。最近看到政府公務員犯了一些低級錯誤,涉及效率低、部門僵化問題,反映公務員管理領導出現問題,希望政府就此作深刻檢討。」
23條立法 刻不容緩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關注23條立法:「根據《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有責任為23條立法,雖然港區國安法經人大常委會制定,實施以來效果顯著,但23條立法仍然是特區政府的責任。況且港區國安法所涵蓋的罪行罪類,並非完全覆蓋23條的要求。我們很高興聽到保安局局長講過,當局正加緊努力研究,希望在下屆立法會進行立法。因此,23條立法內容必須要精準,而且要針對過去幾年香港社會所發生的問題,去做精準的處理。我們絕不能低估問題的複雜性,與時間的迫切性。」
「港區國安法在香港有效實施,充分證明香港要長治久安,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機制讓人去遵守。而維護國家安全是特區政府首要的工作和責任,因此我們希望特區政府在下屆立法會盡早完成23條立法的工作。」
完善國安教育
「另外,我們也希望政府加強國家安全教育。雖然教育局最近做了不少有關工作,但國家安全問題仍然嚴重,2019年『黑暴』事件,警方拘捕近四千多名學生,涉及不同類型的學術機構,因此我們希望固本清源,促請教育局進行更仔細的推展工作,與學校等持分者充分合作,在國安教育推行過程中相互了解,也希望教育局就所做的工作適時向立法會與公眾發布。」
配合國家達致共同富裕目標
容海恩副主席則關注香港配合國家,對共同富裕目標的落實。她表示:「在國家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2035年願景目標,要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相信香港也需要有實質性進展,也需要對此作科學性處理。我們期望最新的施政報告,政府可圍繞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價值,加入新的元素,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她認為,在香港實踐共同富裕,有多個層面。「第一,是全民共享,過去一年抗疫期間,市民對政府施政期望有落差,需要多方面改善,如政府施政效率,改善民生等,希望富裕可共享。」
「另外,共同富裕的定義,不是均富,即物質或財富上的均等,屬不同層次,富裕可反映精神富裕,即人民的幸福感,他們的自信,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等等,希望施政報告可實踐,期望特首多關顧不同階層市民,達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與共建共享。尤其目前在抗疫期間,政府有些工作實在是做得不足,尤其需要依賴商界去支持抗疫工作,如透過多項措施鼓勵市民接種疫苗,商界的支持及工作很重要。希望政府提起商界對於社會的責任,提升質素,令商界及政府未來有多方面合作,令市民有共享成果。精神富裕,也可透過文化娛樂獲得,希望政府關顧基層市民的需要,讓他們精神富裕。」
大灣區發展與融合
潘國山副主席則關注內地港人的生活與大灣區發展:「國家對香港未來發展非常關心,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希望下周發布的施政報告,可見到特區政府能更有前瞻性與主動性,推動大灣區發展。但市民反映,雖然大灣區屬好的概念,但未知他們實際有何方向發展,政府未來可從三方面考慮,包括跨境學童、內地居住港人,與鼓勵青年人返內地工作。」
潘國山先生認為疫情影響跨境學童學習,政府應推動學童恆常學習支援,支援學童的學習需要。他又認為廣東計劃,服務未夠深入。「廣東有近九萬港人,政府予資源讓他們接受醫療服務,目前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看症,很方便,但廣東鄰近地區港人看症不甚方便,政府應讓更多機構做好榜樣,便利及支援跨境港人在內地的醫療或其他生活需要。」
「另外,企業支援青年人在內地工作的限額目前未用盡,項目需要檢討,做足配套讓人覺得在內地工作是值得。而前海的擴區方案,與香港整合現代服務業,有助香港未來的發展。香港獲國家幫助,近日已有香港的律師獲認證在內地執業,讓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執業服務。最後,香港應與內地大灣區的城市資源作整合,如貨櫃碼頭、跨境金融的電子平台使用等等。」潘國山先生補充。